心理与教育学院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民族教育发展

心理与教育学院2023-2024-2学期第三次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会

  • 人浏览
  • 更新时间:2024/4/10 10:20:2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心理与教育学院为落实学校党委部署,在开展第三次政治理论学习之际,于48日下午2点,在国际交流学院学术报告厅举办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民族教育发展”讲座,主讲特邀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郑新蓉教授。讲座面向全校师生,我院全体教师到场,这是一次别开生面的政治理论学习会、教育思政会和学术研讨会。

 

郑新蓉教授从“教育的公共性与公共教育”、“民族地区教育的历史沿革与现状”、“关于儿童的信任与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途径与内容”四个部分向大家讲解了什么是公共教育,强调了公共教育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并畅谈了如何通过公共教育的理念、内容和实施路径来树立“百年育人”的共同体教育意识的信心。

 

谈到儿童教育现状问题,郑新蓉教授结合自身的成长经验,对现世儿童的养育空间和教育环境不无忧虑,儿童成长的养育空间在缩小,儿童成长的责任分担在失衡,新生代的成长不再是社会整体的责任,而是作为个体“家庭”的牺牲和付出。新生代父母在生存压力、养育压力等因素下,弱化了对下一代的切身关爱、关注。社会主义的教育目标是为国家和民族培养新型的、未来的、全面的劳动者,而不是仅着眼于“个人价值”的实现。

 

最后,郑新蓉教授总结到,通过公共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明确公共教育的基本属性和功能,明确培养目标,即培养全面发展的认同和维护民族国家团结的社会新生代。要有明确的政治方向和培养目标,不能只强调抽象的“素质”和“竞争力”。其次,要认识到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关键在于“联结”,一是要让每一个个体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建立情感和认同的联结;二是带领学生走进更多社区、家庭、劳动现场,认知社会的现状和结构,在现实环境中,恢复和培养他们对家人、邻居、同学和朋友的情感关怀、基本信任和生命联结;三是要在教育教学的点滴日常中体现民族共同体的团结和维护,贯彻在教育者的实践与行动中。

 

主讲嘉宾:郑新蓉,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会常务理事、秘书长,中国家庭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教育学、基础教育改革。代表作有专著《现代教育改革的理性批判》《性别研究与妇女发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