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3日上午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周晓虹应心理与教育学院院长夏林清教授邀约来到我校演讲。周晓虹教授著作等身,近年来研究集中在1964年投入三线建设者的口述历史。我校所在的绵阳正是国家推动三线建设的根据地,周晓虹特别选择以“口述史、集体记忆与新中国的工业化叙事”为题,展开精彩的讲述。
周教授以鞍山钢铁厂在中国工业革命建设的重要位置做为开场,提及了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变化,国际局势诡谲,为因应国防需要改变我国“东重西轻”的工业布局,从1964年开始,中华人民共和国启动了长达十余年的大型国防科工业及其基础设施的建设项目,这就是隐于深山荒漠、鲜为人知的“三线建设工程”。在当年,数百万工人、干部、部队官兵、知识分子和地方农民受祖国召唤,义无反顾地从首都、大城市和乡村奔赴中西部地区,他们伐荒山、睡山洞,依靠自己的双手一点一点在后三线等地区建成了如:东方红拖拉机厂、洛阳矿山机械厂、攀枝花钢铁厂等等,近2000家大中型骨干企业和科研院所。
周晓虹教授在讲座中从新中国工业化的基本历程谈起,深入浅出说故事般道出如习仲勋、焦裕禄等人士投入了共和国工业建设的事绩。令人感慨,若没有筚路蓝缕、艰难奋斗的过去,就没有共和国的今天和明天;周教授的演讲,将共和国70、80年代工业建国的历史生动呈现。
周晓虹教授在讲座中提到,任何历史都是当代史,都是站在今日的角度去解释,呈现不同差异;在宏大的国家叙事的画卷上,需要口述史这样的个体补白;口述历史和社会记忆的研究也正逐渐成为社会学与历史学相融合的新的领域。他指出,这几年他访谈了知青、劳模、赤脚医生、老兵、乡村教师等等约莫1500人的口述历史;“历史是不等你的”,访谈过程中,有些受访者都已是耄耋之龄,“你只有抓住与追赶历史”,希望在他们有生之年得以看见与阅读访谈录的付梓。口述历史呈现了一个时代的社会与文化记忆,更实现了代际文化传承的历史任务。
最后,周晓虹教授回应学生提问,介绍了自己是医学院本科,研究生是社会心理学,博士念的则是历史学,这一路学科交叉带给他的乐趣也丰富了他的知识领域,勉励青年学子。在场学生虽未曾亲历共和国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时期,周晓虹教授的演讲让年青一代看见三线建设的集体记忆,为大家开启了历史的新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