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秉承中国传统文化“立德树人”精神,按照“习艺入道,身心整合,弘文宣化”的教学理念,全面推行博雅素质教育,以弘扬巴蜀文化为特色,从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特殊性出发,以中国本土文化和在地巴蜀文化的生态作为路径,建构学科、专业知识架构,在课程设计上,以学生为主体,创造融合艺术教育与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专业建设强调理论知识的运用与实践,以“文化艺能与社会心理研究中心”教师科研的依托,将文化艺术、心理咨询与教育实践深度结合,力争建设成为立足绵阳、辐射西南,服务全国的高水平、有特色的应用型学院。
心理与教育学院现有艺术教育、应用心理学两个专业,形成优势互补、交叉渗透的专业格局,在校本科生共计225人。学院拥有一支由海峡两岸老中青年教师组成的实力雄厚、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与学缘结构分布合理的教师队伍。现有专兼任教师共计25人,博、硕士18人,占比约72%,副高级以上职称8人,占比32%,并不定期聘请国内外著名专家、经验丰富的行业专家来校授课、讲座或指导实践教学。
艺术教育专业
掌握美术、音乐、舞蹈等综合艺术理论知识和技能,了解古典艺术形态的起源和现代艺术精神的发轫,熟悉民族、民间艺术,并能够具备一定的艺术表演、表现、创作的能力;以巴蜀在地文化知识作为路径,结合我国美育与艺术教育发展实际社会需求,能够具备扎实的教育学、艺术学、心理学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独立解决教育教学问题,担当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和美育普及实践,养成扎根于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奉献者。
应用心理学专业
以巴蜀在地文化知识作为路径,结合文化艺术、咨询与教育,培养学生具备心理学、艺术理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通过创新课程知识结构的设计,将基本研究方法融入生活实作,表达想法,认识社会。学生在职业生涯中,关怀专业发展,继承本土文化精神,践行习艺入道、身心整合、弘文宣化的理想,以自身经验为主,结合心理学与传统文化中的身心知识,贯穿所学,认识复杂社会动态,独立解决问题,成为扎根于历史文化的、具有本土化和区域性特色的社会心理教育工作者。
办学特色
艺术教育专业将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评价机制,推动艺术教育改革;研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尤其是对艺术基础认识给予重新评价,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改变选课方式和增加选课门类,实行跨院跨专业的课程融合,探索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行空间上课堂与课外结合、维度上多元与精专并置的行课方法。
应用心理学专业将试图通过在地化知识创生与艺术疗愈相结合的独特教学方式,不仅使学生掌握相应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还应培养学生具有本土化的文化背景知识和实践运用能力,并能使其具有独立解决问题,独立完成课题的能力。
校企合作
川文艺将发挥学科和科研优势加强心理服务人才队伍培养,为当地政企和社区提供专业的心理健康人才。同时,主动融入试点地区心理健康社会治理的政策措施落实,促进绵阳地区社会心理服务机构专业化、规范化发展。探索和健全政校合作、校企合作心理健康服务机制,向各类机关、企事业单位等职业人群,基层组织及村(社区)群众以及特殊人群提供心理特殊人群健康服务和教育培训,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服务团队和社会心理服务网络。
社会服务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将根据《关于印发绵阳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2019—2021 年)的通知》要求,利用心理与教育学院和心理服务中心等资源优势,不断推出优质多样的心理健康服务内容,深度融入绵阳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为此,四川文化艺术学院主动作为,在绵阳市卫健委和市总工会指导下于6月22日-24日举办2020年绵阳市机关和企业基层管理人员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培训班。
学院主动参与社会公共事件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和专业化队伍建设;加强与绵阳地区卫生健康、宣传等部门协作,广泛宣传健康意识和科普知识。此外,组建心理健康服务志愿者队伍,进学校、进企业、走社区(村镇)开展科普宣传、心理支持、心理疏导等志愿服务,积极服务地方心理建设。心理服务中心成立至今,心理咨询员为全市及我校人员提供1000多人次心理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