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产教融合,加强实践育人成效,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心理与教育学院于2025年5月20日下午14:30-17:00在B栋405教室举办"即知即行——从实习到论文的实践知识培养路径"优秀毕业生论文经验分享会。活动邀请五位优秀毕业生代表,分享他们在实习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以及论文生成的成长路径,并特别邀请实习基地专家现场回应与指导。
【开场:实践育人理念的深度阐释】
分享会在学院吕昶贤老师的致辞中拉开帷幕。吕老师强调说“此次活动是实习经验分享、传承,主要是自己在实习场域的工作日志如何转化为论文呈现。”随后简单介绍了五位优秀毕业生的基本信息、论文和实习基地及基地负责人。
【学生报告:从实习中来,到研究中去】
杜禹露同学以《从“共处”到“共融”── 推拿机构B中明盲协作的田野调查》为主题,论文以德辉为成功企业案例来促进社会融合书写,分享她在江油市德辉职业培训学校的实习经历。同学以自己在大三下学期在学院组织的助残日活动第一次和残障人群进行接触,被他们这一类群体迸发出的乐观积极向上精神所感触从而产生好奇并开始进入明盲的经验脉络。以自己的实习中遇到的挑战及自己总结的应对措施,强调记录自己在实习过程中的心路历程,面对焦虑迷茫从中觉知到自己的论文形成。
陈俊燚同学以《如何成为有意识的行动者---以我在大鱼公益妈妈农场的实践为例》为题,分享了他从大二就与大鱼公益妈妈农场有链接,在大鱼公益的成长历程,他透过写论文的契机来回看他的改变是如何发生的,他通过自己的不足-没有意识的记录来启发大家。以自己的实践经验产出论文、产出实践知识的文章需要回到自己所处的脉络中进行梳理,基于此重看自己的生命经历和在实习期间重要历史事件对他的影响。开始期间对于重复机械工作的麻木、想要逃避,在和督导交流后产生改变,最后自己总结出“在书写自己的实践经验时特别是在实习基地积累的经验出发写论文时,很重要的一点是要理清自己是基于什么样的情况下到实习场域进行实习工作的、自己是以什么样的状态进去的,才能够讲清楚自己在实习过程中有哪些转变、什么事件对自己产生的作用。”
敖川成同学分享《推进地震安置点社区群众自组织活动生成的行动研究-以北川曲山镇任家坪片区唐家山村为例》,回顾其在汶川地震安置点的社区实习工作,从理想预期与现实条件的落差,通过自己在青协由部门干事到会长的进步与经验累积,将传统文化结合村民兴趣策划活动。总结:现在的我们正在被环境同化一定不要安于现状且要进行有效记录加反思。“论文以故事的形式记录,不用想着要加很多的框架理论,不要想自己能够做什么而是想自己以怎样的方式进入。”
温欣茹同学以《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与小学生身心发展之关系——作为一个实践的观察者》为题,讲述了自己在秀水镇第一小学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实习,作为一个实践的观察者进入课堂和社团活动探讨了学生在美术课堂与小学生身心发展之间的具体关系。“美术不仅是技能的传授,更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她将学生的绘画作品整理记录,课后总结上课感受,链接到自己的生命经验当中。经验总结:今日事今日毕、多学多问、资料的存档、身心平衡。
陈双同学以《长本事──读书会筹组与带领行动》为题,分享了她的在学院身心工作室实习并在此过程学习了一套由身入心的调理方法,与学院强调的身心不二理念有关。通过开展刮痧艾灸、读书会、泡脚活动等活动,链接了大二的课程-行动与反应的实践者和身心复原古法和传统中医心理学。她希望寻求一种改变,通过带领读书会的方式实现自我能力的成长和突破,聚焦她自身的能力成长,从独自承担到团体共治。“打破沉默才是安全的旧模式,建立开放、表达才能成长,书籍只是媒介,真正的价值在于成员间的互动和成长。”
【实习基地回应:实践者的视角与反馈】
来自北川曲山镇任家坪片区唐家山村的村委书记吴红对敖川成同学的分享给予了高度评价。吴红书记通过她自己亲身经历地震后在特殊环境对于此片区的日常管理工作,引导村民学会换位思考对待实习生。对于实习生的建议是要自己亲身经验、勇于尝试,认识学校和社会的转变,提前适应。
德辉职业技术学校资深师、理疗技术督导杨凤特别赞赏杜禹露同学的分享。切合实际、框架清晰、实践丰富是杨老师对于同学论文分享的评价。“为我们提供了个案经验到社会融合的可行路径,折射出社会融合的生存逻辑,融合不是单方面的,而是通过环境适配。”与残障人群交流中需要用真心换真心,诚心待人。我们要理清课本理论与社会实践,实践出真知。
北川大鱼公益妈妈农场创办人高思发对陈俊燚同学的分享给予高度中肯评价。高队对于大学实习经验分享有一定的见解“要反身看自己,时代一定有时代的问题,每个人要有自我觉察能力,要有自身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高队对于实习生的思考“为什么要实习?实习干什么?怎么选实习基地?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才能更好的工作,当你把所学的理论扎根土地的时候首先影响改变的是自己。”
【总结与对话:身心结合的教育追求】
在总结环节,心理与教育学院院长夏林清表示:"五位同学的分享充分展现了'从实习到论文、从实践到研究'的成长路径。他们的研究源于实践,服务实践,最终推动实践。将传统文化放置在课程中,实现身心结合,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发展有各种媒介、平台,绝不是只有一种表现形式,我们学院对于学生的培养是成为心理与教育的工作者,所谓心理教育工作者是能够用心理也能够用艺术教育的感知。"
活动最后的对话交流环节,大三同学们就实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困惑、挑战以及未来职业规划等问题与实习基地专家、学院教师、大四毕业生进行了深入交流。
【结语:深耕实践,知行合一】
本次"即知即行"经验分享会成功举办,不仅为毕业生们提供了一个展示学术成果与实践经验的平台,也为在校学生搭建了了解"从实习到研究"过程的重要桥梁。它生动诠释了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心理与教育学院""的育人理念,展现了学院在实践育人、产教融合、由知到行、身心结合方面的创新与成效。持续深化与实习基地的合作,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供更坚实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