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与教育学院

“非遗”课堂历久弥新 海峡两岸协同育人

  • 人浏览
  • 更新时间:2021/5/17 11:25:39

 2021年5月15日上午,心理与教育学院艺术教育专业《中国绳结艺术》课程正式开课,该课程是心理与教育学院继《绵州拼布艺术》课程后开发的又一门非遗技能类的中华美育实践课程,得到了绵阳市文旅局、绵阳市台办的横向委托和资金支持,学校合作交流部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image.png         image.png                                                                                                  台湾省中国非遗传承人、台湾文化大学绳结艺术教师廖淑女士在线授课

该课程由长期在海峡两岸高校和民间进行中国绳结艺术教学的台湾省中国非遗传承人、享誉亚洲的民间艺术大师、台湾文化大学绳结艺术教师廖淑华女士通过在线直播方式远程主讲,廖老师在陆专业助理、绵阳市传统手工艺资深艺人姚静女士担任地面助理教授,学生反响热烈,其他学院师生也旁听了课程,并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为保证课程质量和教学效果,罗娟副教授和学院领导全程参与教学过程,分别做好现场实践指导和在线教学督导。   image.png                                       image.png

 

课堂现场

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绳结艺术历久弥新,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中国绳结艺术》课程是心理与教育学院在校政(企)合作非遗传承项目融入高校本科人才培养和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探索。同时,是后疫情时代在线课堂教学的主动尝试,为学院未来打造在线公开精品课程打下基础。也是在“海峡两岸文昌文化交流活动”之后,将两岸关系从文化交流、情感交流层次进阶到了协同育人的新高度,活化并融合了两岸的教育与文化资源。


image.png                                          image.png

 首节课的学生课堂作业

image.png 

image.png 

廖老师点评学生的课堂笔记和作业

目前,心理与教育学院艺术教育专业构建了“艺术教学与研究”、“中华美育实践”、“艺术教育管理与经营”三个模块的专业课程群,共同支撑基础教育学校、艺术培训机构的岗位需求和能力要求。在艺术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中国绳结艺术》课程是“中华美育实践”模块里关于传统文化与非遗传承的特色实践试点课程,该课程授课时间为8周,共计32课时,旨在培育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具备利用传统文化和非遗技艺开展美育实践工作的实际教学能力。

 

image.png 

学院专业教师现场辅助指导教学

学院建立以来,院领导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专业融合、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了长期思考、大量调研和充分论证,邀请用人单位和资深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讨论和制定,积极探索推行“艺术与互联网技术融合、课堂与教授工作室结合、实践与产业项目结合”的新时代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开放式教学空间。学院始终坚持秉承“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按照“习艺入道,身心整合,弘文宣化”的教学理念,全面推行博雅素质教育,着眼我国基础教育事业发展的人才需求,遵循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科学规律,以弘扬巴蜀文化为特色,力争建设成为立足绵阳、辐射西南、服务全国的高水平、有特色的应用型学院。

廖淑华老师作品欣赏: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image.png